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广西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必修一门人工智能通识课啦!
这一举措背后,可是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步向前冲的决心,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咱们都知道,这几年人工智能那发展势头,简直像火箭一样,对各个行业的影响那叫一个翻天覆地。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强势 “入侵”,很多高校都敏锐地察觉到了这股趋势,纷纷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而广西,这次直接来了个 “王炸”,让所有本科新生都必须学这门课,足见其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其实,在全面推行之前,广西已经悄悄做了试点。
展开剩余89%今年春季学期,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 6 所不同类型的高校率先 “吃螃蟹”,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
为啥选这 6 所学校呢?
它们分别代表了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等不同类型,就像一个 “多元实验田”,方便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不一样的经验。从反馈来看,这课程简直太受欢迎了!
选课系统一开放,名额瞬间就被 “秒光”。
老师们都说,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得超乎想象,课堂上那互动叫一个活跃,特别是跨学科应用的讨论,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热闹非凡。
基于试点的巨大成功,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果断决定,将人工智能通识课推广到全区所有普通本科高校,而且直接列为必修课。
从 2025 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大一新生都得学。
这门课以 “导认识、导兴趣、导重点、导原理” 为原则,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全面、高质量、有广西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
这一举措可不简单,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一方面,这是对国家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战略的积极响应。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各地都在发力,广西自然不能落后。另一方面,这也是广西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广西地处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在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特色农业等领域发展得那叫一个快。
特别是广西正在全力打造中国 — 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对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通过开设这门课,让全区大学生都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以后就能更好地把人工智能技术和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人才动力。
说到这门课具体学啥,那可相当有料。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点摸索,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初步搭建起来,由 “通识基础”、“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实践创新” 四大模块组成。
其中,“交叉融合” 模块特别有意思,以 “AI+X 个性化” 为核心理念,各高校一起合作,共建共享,弄出了一批介绍人工智能在各个重点领域前沿应用和创新成果的案例库。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展 AI 与专业融合的专项训练。
比如,把人工智能和生物学结合,用鸢尾花数据集,通过监督学习算法对植物特征进行智能分类。
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提升机器学习模型的应用能力,又能了解生物信息学智能化研究方向,一举两得。
还有设计学学科,开展 AIGC 图像解构与生成训练,老师教辅助设计方法,学生借助 AIGC 做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真正实现了 AI 与设计创意的深度融合。
有个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就特别感慨:“以前觉得设计是美术生的‘专利’,没想到有了 AI 工具,我也能玩设计,太好玩了!”
贺州学院也不甘示弱,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共建、“AI + 专业” 融合等创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有个卓越班的学生粟盈盈学完后兴奋地说:“这门课让我知道 AI 不只是技术,更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好帮手。现在我能用 AI 辅助,高效完成纪录片制作。”
目前,广西已经有 34 个教学案例,涵盖了智能制造、医药健康、智慧农业、跨境贸易、交通运输、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
未来,自治区教育厅还打算重点打造一批面向东盟的 “AI+” 案例,让学生了解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广西特色课程资源。
而且,这门通识课还充分考虑了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
对理工科学生,课程适度增加数学原理和技术架构内容,为以后搞工程应用打基础;对管理、文科类学生,融入大数据相关内容,培养计算思维和数据思维,多讲讲人工智能在商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对艺术、体育类学生,则聚焦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体育训练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做到精准覆盖、个性化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参与试点的院校普遍采用 “知行合一” 的教学模式,把实操环节融入课程体系。和传统专业课程深挖算法不同,这些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案例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人工智能综合素养。
广西师范大学推行项目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分组围绕 “AI + 教育” 等主题开展创新实践。
比如,针对 “AI 如何优化在线教育互动性”“智能作业批改系统设计” 等场景,学生们要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然后模拟实现,最后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报告并汇报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有个 2024 级法学专业的学生就说:“学了这门课,我们文科生也能轻松理解 AI 技术。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提出的 AI 辅助法律文书撰写方案还得到了老师认可,一下子就把大家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了。”
桂林理工大学则和华为、润建股份、东软等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了 “需求对接 — 课程共建 — 实践共育 — 成果共享” 的全链条合作模式,深化实践创新模块内涵。
同时,校企联合搭建 “虚拟仿真实验 — 企业实训 — 创新创业” 三级实践平台。拿农业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来说,学校和数道集团合作,植入真实产业数据,学生在线就能完成 AI 模型训练与部署,打破了传统实验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从虚拟场景到现实应用的全流程培养。
广西财经学院也有自己的探索,创新构建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课程教学” 新模式。学校负责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企业深度参与,提供真实案例,开放实践资源。
今年春季学期,校企联合打造的 “广财小智” 虚拟仿真大模型平台已经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在 AIGC 技术场景下,师生在人工智能教学与认知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这些新动作,和新书记陈刚的到来也有很大关系。陈刚书记到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推动广西发展人工智能的政策。
比如打造南 A 中心,还有中国 — 东盟人工智能中心等重大项目。
这些政策和项目,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也让广西在抢占人工智能前沿高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而给本科新生增设人工智能必修课,正是这一系列举措中的重要一环,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可以预见,随着这门课程在广西各高校的全面铺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为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广西在人工智能领域说不定会创造出更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咱们就拭目以待吧!
对于广西这一举措,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盈昌配资-股票配资平台平台-昆明配资公司-配资炒股平台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